源于敬畏的日本茶道

2020-06-26 1784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作为禅的表现形式,日本的茶道综合了一个完整的生活体系。茶道礼仪大量出现于日本人的家庭场景,茶道的修养标志着此家庭的家风和阶层。在点茶过程中,主人、客人、器物之间都遵循着一套极为严谨细密的礼法,那么,这种礼仪的背后体现着日本社会怎样的结构和历史根基?茶道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怎样的伦理法则?其背后有着怎样的禅宗精神以及思想渊源呢?

茶道礼法的精神溯源

礼法在日本的茶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我们对日本茶道发生兴趣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中国人喝茶很随意,很快乐、很实用,而日本的茶道看上去非常拘谨,有很多礼数,我们通过电视或者书籍也都听说过。日本茶道的礼法不仅包括人体肢体的动作,其实不是,日本茶道的礼法,包括两大部分,一个是以肢体为表达的这些动作,另一个就是规则。

茶道的礼法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茶道的礼法是全方位的。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礼,人与物(器具)之间的礼,物(器具)与物(器具)之间的礼;

第二个特点是,茶道的礼法是多层次的。有上、中、下三层礼法,日本茶道中的术语叫真礼、行礼、草礼。真、行、草相当于我国的楷书、行书、草书;

第三个特点是,茶道的礼法是合理的。它用位置、动作、顺序三要素将饮茶这一日常生活行为规范化、礼仪化。也就是说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怎么去拿、拿起来以后怎么把它拿到另一个地方,人的手是 45 度还是 60 度,这些移动的路线都要受到约束。

日本茶道通过这些林林总总的礼法,就把饮茶这样一个日常的生活行为规范化、礼仪化了。这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种文化和艺术。

“万物有灵” 的宗教信仰

关于茶道礼法的溯源可以从三个方面探求,一个是哲学的层面,一个是历史的层面,还有一个社会的层面。

先从哲学宗教学层面上来讲。由于日本列岛气候温润适于人类的生存,丰富的水产和树果帮助列岛居民度过了世界历史上最漫长的石器时代,也致使列岛始终没有自发的产生农业,因为不搞农业也过得去。 但同时,列岛又是灾害多发的地方,常有火山爆发、地震、台风。于是在日本的绳文时代,也就是在日本的石器时代便产生了 “万物有灵” 的信仰

万物均有神性,共有八百万个神,这当然是一个虚数。神没有固定的形态,这一点和基督教和佛教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教主是没有形态的,是无形的。万物的形态就是神的形态。所以在日本的神社里总有一面镜子,因为镜子可以照出万物,万物都是神,就来自于这样一个想法。神还总是在游动着的、在天上飞来飞去的,只是在人们求神的时候才降临在人们的面前。所以在日本的神社参拜的时候要拍手,这样叫一下神,还要摇响铃铛来招神,就说明了这样一个日本神的特点,神总是在游动着,只是在人们求神时才降临在人们的面前。

另外,神性的特点是善恶同体,即使是美丽的花朵也隐藏着善心与恶心。人们要好好伺候身边的每一位大神,必须敬畏有嘉,不能怠慢。有山祭、海祭,以及瀑布祭、南瓜祭、萝卜祭。有笔冢(作家协会)、针冢(和服行业)、菜刀冢(厨师协会)、发冢(美容协会)、布偶冢(小朋友),甚至手机冢。

“敬畏” 使得古代日本人不停地、小心翼翼地去观察自然界的每一点细微的变化,并把提前察知四季的轮回新象的行为当作了思想艺术要表达的主题。所以日本的和歌分有春之歌、夏之歌、秋之歌、冬之歌,评价一个和歌的好坏,就要看它对自然的感知度。这还令日本人产生了暧昧的性格、深度鞠躬的礼仪、婉转的语言表达模式

这些萨满教式的信仰习俗在世界上的各个民族的初始阶段都曾发生过,但几乎都在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淡化或消失了。唯独日本因其独特的历史进程而保存至今。这就引起了当今世界对它的高度关注。

其实不仅是在当今,中国的先贤们早已就指出过。东渡日本的明朝遗老朱舜水称日本是 “山川降神,才贤秀出” 的国家;周作人在论及日本研究的要点时说:“日本的上层思想界容纳有中国的儒家与印度的佛教,近来又加上西洋的哲学科学,然其民族的根本信仰还是似从南洋来的神道教,他一直支配着国民的思想感情……不懂得日本神道教信徒的精神状态便决不能明白日本的许多事情。”

日本的茶道很好地保存了这些源自神道教的视角和模式。日本茶道礼法的设计有两个目标:一是尊客,尊重客人;二是珍具,珍爱道具。茶道把 “客” 和 “具” 当作 “神体”,施以敬畏之礼。这便产生了严格而丰富的茶道礼法。在主张民主科学的当下,不仅外国人不解其中的奥妙,日本人自己也很难说清其中的繁复细节的始末。这样一来,茶道的礼法便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好奇与关注。

禅文化和神道教思维的历史根基

再从历史学层面上来讲。因为日本文明的起步晚于中国三千年,日本吸取了中国太多的文化要素。从典章制度到衣食住行,均套上了中国文化的外壳。在日本历史上有 4 次大规模引进中国文化的过程,即两汉的物质文化、隋唐的制度文化、宋元的宗教文化、明清的民俗文化。特别是宋元时期的南禅宗文化给日本的文化艺术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日本茶道中的诸多要素来自日本的禅院。例如,日本茶道把修行的茶人叫做 “云水”,茶人要学习坐禅,茶室要悬挂禅僧写的禅语,茶室外要挂上表达 “时时勤拂拭” 的扫把,茶人的正装是半袈裟等等。再说,喝抹茶的习惯本身就是通过禅宗东传过去的。这样一来, 日本茶道的外貌就染上了禅文化的色彩、中国色彩。

日本茶道的中核思想却无疑是日本的神道。这先要从日本禅宗不同于中国禅宗之事开始阐述。宋元时期在中国盛行的南禅宗主张 “杀祖杀佛、杀尽初安” 、 “人人有佛、佛在心中”,即否定唯一的神。神的形象模糊化。这正契合了日本神道中的神祗形象不清、居所不定、作用不明的特点。

南禅宗主张 “顿悟”“看脚下”“全放下”,反对一味地读经念佛,提倡在料理生活琐事中修行。这正解救了不善汉文的日本僧人。再加上日本四季明媚、僧人们难挨苦修;日本人看重现实、乐享当下的民族特性,南禅宗一下子获得了日本人的高度认可。甚至很多日本人都认为,日本民族文化的根基在于禅,这是因为日本神道的教义一直处于初始阶段,因中国文化的冲击而没有获得整理和展开;教主(天照大神)的存在不够的显赫,教堂(神社)和神职人员(神主)等机构的建立是在参考佛教的基础上完成的。可以说,日本是借禅宗的外衣来表达难以言状的神道信仰的。

在茶道的礼法中,有许多难解的现象。但如果用神道教的思维来考虑就会释然。例如,茶道被解释为是一种招待的艺术,迎客、奉客、送客是其三部曲,这与日本神事(法会)的迎神、奉神、送神是相通的。茶道迎客时主人并不等在院门口而是等在茶室的准备间,送客时主人只留步在茶室的门口,这与日本神道认为不能监视神来神往之踪迹、不能对圣洁者的情况刨根问底的想法有关。

茶道的主人在点茶时须侧面对客人,点好的茶只放在离客人近的地方而不是亲自端到客人的面前,这来源于日本神道奉神的一种礼仪,即怕自己的污浊的口气玷污了圣洁的大神。

茶道在 4 个小时的茶事过程中有进餐的环节,主人只把精心准备的怀食料理奉给客人但并不陪餐,这也是出于日本神道献馔的礼仪,即对于无形的大神何时吃、怎么吃是不能偷看的。更有,茶道中把每一个器物看作是有灵之物,茶人们给器物起名字、爱抚器物、珍藏器物、鉴赏器物、与器物交谈交心,这既是源自神道的 “万物有灵” 的思维模式。

等级严密的纵向社会结构

最后从社会学层面上来讲。礼法还源自于日本的纵向社会结构。日本的天皇家族史可上溯至神代,自日本文明起步始,万世一系,已经传至当今的 126 代。这是世界上唯一的。日本天皇制的存在使得日本形成了稳固的纵向社会结构。日本人的阶层、级别是多重的。将这些阶层、级别作出最典型、最细致划分的是日本的江户时代 (1603—1867 年) 。在江户时代,为了维持多重等级社会的人际关系,为了使各阶层人们和平相处,产生了严谨的日本礼法。

日本礼法以上下级关系为轴心,其条例规则十分细致。致使处于底层的人永世没有做人上人的机会。于是,人们便在这个被束缚着的俗世之外制造出一个又一个新天地,这就是茶道、花道、香道、弓道、柔道等诸艺道的世界。在这些艺道里,分别是一个个小小的社会。在那里,人们凭修道的年数、技艺的高低来确定位置的上下。这是一个摆脱了现实社会等级的世界,可以使一些文人雅士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在这种世界里的礼法带有某种游戏的性质,没有现实社会中的压抑感,并且是来去自由的。

茶道的礼法是诸艺道礼法中最复杂的。虽然茶道信奉的禅宗主张 “无” 、 “本来无一物” 、 “佛祖共杀”,但在实际礼法中,十分重视上下级关系。这说明,茶道礼法是在日本礼法的影响下形成的,是日本礼法的一部分。日本茶道界本身也受到日本多重阶层社会的影响,各个流派都设有无数个阶梯。处于最高地位的家元是世袭的。这种组织形式与日本明治以前的社会组织形式雷同。不过,根本不同的是,茶道是一种文化形式,其上下级关系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时只起到一种游戏规则的作用。

主、客、物之礼与 “万物有灵”

人与人的礼法

在主人与客人之间,客人为上,主人为下。主人要主人要把客人当作神来招待,要千方百计设法使客人感到舒适。比如,主人要在客人到来之前将茶庭洒上一层水,然后将飞石上的存水用毛巾搌干。若是下雪天,要提前用草垫把飞石盖上,在客人到来之前将草垫撤去。这样既可让客人欣赏到美丽的雪景,又便于客人行走。人要根据客人的个别情况制定菜谱。如果客人是老年人,菜就要做得软一些、少一些;若是年轻人,菜就要做得多一些,含热量的材料可多用一些。若是外国人,就要考虑到那个国家的饮食习惯,还要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等等。点茶时茶和水的比例也要因人而异。若客人是老茶人,就要多放一些茶粉,点得浓一些。若客人是初次品茶,就要点得淡一些,以免使客人感到太苦。天气冷时,多加一些热水,使用的茶碗就不一样,比较厚一点,茶碗的壁较高一点,天气热时就要用温水,甚至是冰水来点茶,茶碗的口就要敞开一些。

另外日本茶道分有风炉和地炉两种炉子,地炉是开在茶室里的,就在茶室里挖一个坑,然后隔一个炉子,风炉是可以移动的,夏天要用风炉,其位置放在离客人最远的地方,炉口要竖一块瓦片,以挡住炭火,减少客人的炎热感。冬天要用地炉,要开在茶室的中央,这样可使客人离火近一些。总而言之,主人时时处处要站在客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细微之处也不放过。

主人对客人如此尊重,客人也要站在主人的立场上多为主人着想。首先要遵从主人的好意。将主人拿出的茶和饭全部吃光、喝光。这表示自己对主人的招待十分满意,表示主人的茶饭十分可口。其实后面还有一层意义就是说这些食物都是有生命的。享用它们,而且不把他们的残缺的状态留下,是对这些食物生命的尊重。

特别是在喝茶时,最后的一口要将茶全部吸进嘴里,发出一种吸净的声响——“SU!” 这声响会使人联想起茶的甘美,会令主人快慰。如果自己胃口不好,实在吃不光主人拿出来的菜,可在主人不注意的时候悄悄装进塑料口袋带走。总之,无论如何菜是不允许剩在碗里的。再有,要穿色调素雅的和服,举止沉稳,少说话。说话时语言表达要简洁,声音要小,以免破坏主人精心设计的艺术环境。比如说道具和道具之间互相撞击的小声音,茶室外落叶的声音,还有鸟叫的声音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去尽情地体味欣赏的对象,如果说话的声音大了,就会影响这些艺术的鉴赏。

另外,客人们要认真地观察茶庭、茶室、茶具、茶点心、茶食等,要通过热心的观察来发现主人的匠心。在适当的时机,对主人独特的匠心表示赞赏。这可使主人感到快慰,认为自己的艺术设计取得了效果,得到了共鸣。客人们有时还要积极配合主人完成茶事的艺术创作。比如,当新手主持茶事时,经常手忙脚乱,常出错,在点茶时手不住地颤抖是常有的事。在这时客人为了减轻主人的思想负担,往往主动与主人谈谈家常话。或是自己故意出点差错,以使主人的心情平静下来。有的还故意睡觉、假装打起呼噜来。客人还要努力减少主人的负担。比如,还道具时,要摆放得让主人便于拿,用完的餐具要自己用怀纸擦干净,有些茶道具还要由末席客人送到门口等等。

客人与客人之间的礼法也是周到的。首先,客人是有级别的。首席客人、次席客人、三席客人、四席客人、末席客人。大家要尊重首席客人。在参加茶事之前,其他客人要到首席客人家里去表示拜托。在茶席上,客人坐成一排。喝茶、欣赏道具等都以首席客人为先,然后依次进行。首席客人代表全体客人与主人会话交谈,其他客人如没有特别的事情,一般是不发声的。其他客人要认真察看首席客人的意向,积极加以配合。比如,首席客人认为此日的茶事进程过慢,应该加快一点的时候,其他客人就要尽快理解首席客人的意向,动作加快一点。若首席客人认为某件茶道具为此次茶事上最应注目的茶道具,其他客人们就要特别下工夫来欣赏,也就是说,努力与首席客人取得一致。

其他客人对首席客人表示尊重,首席客人也要照顾其他客人。比如,当喝浓茶时,大家用一个碗喝。当首席客人喝完时,要用湿纱布将碗沿处擦净,以表示对下一位客人的尊重。喝浓茶时,有寻问茶铭、茶的产地一项内容,这个任务是由首席客人承担的。但是,首席客人一定要等所有的客人都喝到茶之后,才能说 “请问茶铭?”“产自何方?” 这样做可使所有的客人都能在听到茶铭时去回味口中的茶香。另外,首席客人还负责茶道具的安全问题。在客人们依次传递、欣赏完某个茶道具之后,都要再送回首席客人处,由首席客人检查一下此道具是否完好之后,亲自还给主人。每个道具都有正脸和后身,在现场要和道具面对面,把道具给对方的时候,要把正面转一下转给对方,所以这样就产生了人们在欣赏道具的时候,把道具转来转去的一种现象,我们经常也可以从电视里看到。 实际上,首席客人是十分辛苦的。

(日本茶汤道又分为薄茶和浓茶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饮茶方法。)

在客人与客人之间,反复实行的有三种礼:前礼、次礼、送礼。当某位客人要喝茶、吃点心,或欣赏某件茶道具时,首先要其你的前一位客人行一个礼,说 “请您再品一碗” 之类的话,这叫作 “前礼” 。然后必须再向其下一位的客人行一个礼,说 “请允许我先失礼了” 之类的话,这叫作 “次礼” 。我留学时学习到这个内容的时候,就觉得非常奇怪,应该是怀着真心说:“您先吃,您先喝”,我们中国人一般都这样礼让,可是日本人说:“请允许我先失礼了”,这个话的意思是说,我就先吃先喝了,只不过是跟你说一下而已。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中国的茶席跟日本的茶席很不一样。日本的茶席上下级的关系、纵向排列的关系,非常的严格。还有,由于在喝浓茶时禁止说话,所以有 “送礼” 这种礼法,即将茶碗传给下一位客人之后,在下一位客人将茶碗向上举起的同时,喝过茶的人要深深地行一礼。

另外,客人们在离开席位取茶归座时,也有严格的规定。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日本茶道点完茶以后,不像我们中国人那样,把泡好的茶亲自送到客人的面前,而是由主人点完茶以后就将茶杯放在自己的身边,他们离得都比较远,由个人们自己去取茶,而且主客之间是侧面相对的,有这样一些特点。我们知道客人都是排坐的,比如说中间的一个人站起来取茶回来的时候,就产生了是从左边向后转,还是从右边向后转的问题。按照规定,首席客人要向右转身,以使自己的臀部在客人视线中停留的时间减少。其他客人要向左转身,为的是同样的目的。当一个人初习茶道时,会手足无措,每一举动都需要指点。只有当其熟悉了这些礼法之后,才会渐渐地体会出这些 “烦琐” 礼法的奥妙。其奥妙就是,参与茶道活动的每个人都把其他 “人” 视为 “神”

人与物之间的礼法。

在茶人们来看,所有器物都是有生命的,都要倍加尊重、珍爱。拿道具时要轻拿轻放,收藏道具时要认真清洗、擦干、晾干,用棉布、木盒包裹好。喝茶时,首先要将茶碗庄重地举起一下之后,用左手掌托住茶碗,用右手将碗向顺时针方面转两次,将茶碗的正面转向对面之后,才能饮用。这样做为的是使自己的嘴唇不与茶碗的正面接触,表示出自己对茶碗的谦恭态度,也是在表达与神同饮,即把茶碗的正面转给坐在对面的大神。

在吃点心时,要一口气吃完,不能吃到一半放下。这是因为每一块点心都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是有生命的。咬过之后,这个艺术品的造型就被破坏了。把已不完整的点心的形象暴露于众,是对茶点心本身的玷污。因此,出于对茶点心的尊重,必须将它一下子吃光。在用茶食时也是一样。比如,炖菜的量比较大,一下子吃不完时必须用碗盖盖住,不要让残缺不齐的炖菜形象暴露于众。炖菜是有造型的,一般的是把它装饰成一个岛,旁边都是水,中间是岛。或者装饰成山的造型。如果把这个山破坏了一半,将这样的形象就摆在那里,炖菜如果是有生命的,它会感觉非常的难堪。

吃点心的时候会用这个小叉子,把点心切割成 4 份,然后从右下、右上、左下、左上,这样 4 次吃完。根据点心的不同,有的是切成三块,如果点心是一个椭圆形则切为三块,然后从右中左三次用完。

大部分茶道具都是观赏的对象。观赏茶道具与在美术馆隔着玻璃柜参观美术品不同,它可以拿在手里慢慢地观赏。以茶碗为例,其观赏的顺序是这样的:将茶碗放在自己的正对面,双手合拢向茶碗略致一礼,表示:“对不起了,让我欣赏一下您。” 之后观看茶碗的整个形状、整体的感觉、色彩。之后用双手捧起茶碗掂掂份量,体验一下手感。之后翻过来看足圈的设计、素陶部分的质地、作者的陶章。观赏完毕后再重新放回自己的正面,双手合拢再略致一礼,表示:“谢谢您了。再见。不知何时再相见。” 在欣赏极珍贵的茶道具时,不能将其直接放在榻榻米上,必须用一块织得很厚的绫,垫在下面。当然,在观赏道具之前必须把手洗干净,以免手印弄脏茶道具。

任何茶道具都是有正面的,尤其是以动物形象为造型的香盒,在观赏时一定要与动物面对面地相视、行礼。还有,由于食案是漆器,忌潮湿油垢,所以用过了的筷子不能直接放在食案上,要搭在食案的边上。按规定,灰勺要在临用前才能放进湿灰里,以防止灰勺生锈。在茶道界,以长期爱用一件道具为荣。有些茶道具可传宗接代,用上几百年。人们认为,年代越久,越能显示出茶道具本色的美。

物与物的礼法

如果认为每一件茶道具都是有生命之物,它们之间必定也存在有礼法了。这也是日本茶道礼法中最最极致的部分。神道教认为神灵寓于万物之中,万物有万象,所以神灵的数量为八百万,是个虚数,意即无限。对每一位神灵都必须施以礼仪,即 “一一敬畏” 。这种对神灵的敬畏之心不仅每个 “人” 必须持有,每件 “物” 也必须持有。由此产生了物与物之礼。

在茶道里,每一件茶道具都是有雅号的。如茶罐的雅号可以有 “初花”“花散里”“跳龙门”,茶勺的雅号可以有 “泪”“柳莺”“平安”,茶碗的雅号可以有 “光”“雁”“木守” 等等。这些雅号赋予了这些茶道具独特的性格,是它们的身份和文化符号。每一次茶会都有主题,茶人们要在开茶会的前几日,选择与该茶会主题相符的茶道具,这个工作叫 “组具” 。组具的过程是很严肃的,它体现了茶人的素质和积淀,是决定茶会是否成功的重要步骤。

在茶道具的图案、颜色、器型、材质选择上也有同样的问题。如果是一次庆祝某人升学的茶会,茶挂上(挂轴)有红色的鲤鱼跳龙门的图案,那么其它的茶道具上的图案就不能再出现鲤鱼的形象了。可以用表达春风得意的快马图案、表达夜学的油灯罩的图案、表达一帆风顺的帆船的图案等等。甚至连鲤鱼的红色也不能重复出现。在茶道具的材质上要体现多样性,如果用了金属的盖置,就要用漆器的香盒。分别使用差异大的茶道具可以减少茶道具之间的被比较,更好地彰显每一个茶道具的优势,达到 “一一敬畏” 的目的。

在点茶过程中,茶道具要拿来拿去,A 茶道具难免在 B 茶道具的上空通过一下,而这是违反了物物之礼的禁忌。尤其是对待客人的茶碗,其它的茶道具必须小心翼翼地躲着茶碗的 “领空” 绕来绕去。当 A 茶道具须放在 B 茶道具的上面时更要求轻轻放下,不能产生半点摩擦。这也自然使得日本茶道的点茶礼的速度降了下来,点茶人的神情显得庄重专注。所有的点茶动作都有了理论的根据、思想的支撑。

SilverLining

也可能是只程序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