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verLining's Blog

茶道礼法与纵向社会结构

纵向社会结构下的茶道礼法

真、行、草礼

茶道的礼法细致到有繁冗之嫌。但如果把茶道看作是礼法的训练课程就可以接受了。

据我的统计,在一次正午的茶事里,若客人人数为三人,主人与客人行礼的次数为 213 次。这些礼中分真、行、草三种形式。下面我简单地说一下基本的行礼过程。

茶室中的常态姿势是跪坐。腰挺直,下巴回收,视线斜下,双腿曲折,双脚摆平,脚面着地,臀部放在双脚跟上。双手搭放于身前,根据流派不同有的左手在上,有的右手在上。这种跪坐姿势是茶道学习中最基本的姿势,据说这种姿势便于体中运气,精神振作,注意力集中,适合于修行艺道。在行礼时,心中必须怀着对对方的敬意。无敬意的行礼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其敷衍的态度会马上表露出来,很容易被识破。再有,行礼的次数过多,幅度过大也是对对方不尊重的行为。因为对方要根据你行礼的程度还礼,所以不适时的过度的行礼会给别人带来麻烦。要依据场合分别使用真、行、草三种礼法。 “真行草” 的概念来自中国古代的书写模式,楷书曾被成为 “真书” 。

真行草之礼法层次的区别贯穿至茶道礼法的每一个细节。茶室分真行草三个级别:真级的茶室里有涂漆的构件、摆放唐物(中国文房四宝)的空间 “书院” 。花瓶分真行草三个级别:传自中国的黄铜花瓶、青瓷花瓶为真级,日本制造的陶花瓶为行级,竹筒竹编的花瓶为草级。茶碗分真行草三个级别:传自中国的建盏为真级,传自朝鲜的井户茶碗为行级,日本自制的陶碗属草级。点茶方式的级别分得更细,有真之真、真之行、真之草、行之真、行之行、行之草、草之真、草之行、草之草。里千家的 150 余种点茶式都分别划归在 9 个级别之内。如果要举办一次真之真的茶会,那么所有的事与物都要搭配得当。

无声礼和约定礼

必须指出,日本茶道礼法中的这些严格的层次规定的形成受到了日本天皇制所衍生的纵向社会结构的严重影响。又由于日本茶道产生在单一民族的封闭的社会环境里,日本茶道礼法的行使方式拥有默契的特征,有无声礼和约定礼两种独特的礼法。

无声礼又称默礼,是茶道中的最高礼。无声礼是通过主人的肢体动作或是声响来实现的。在整个茶会中,主人与客人都要保持庄重的态度,一般不笑,并尽量减少语言。主人把客人当作大神来侍奉,客人把主人当作大神来对待。因为日本大神是没有形象的,当然就没有表情,人们就无法回应表情。人们只能凭想象来感受大神存在的气息和圣洁的氛围。

无声礼是茶道中的主要礼节。比如主人与客人初次互致默礼之处是在外露地与内露地之间的中门处。在行礼之前,主人在内露地将一桶清水倒进石制洗手钵里,桶要抬得高一些,以使水声大一点。主人以水声唤示坐在外露地的客人。客人们听到水声便知主人来迎接了。于是,双方走到中门,互致一个无声的真礼。在这一切行动之中没有人的杂语,听到的只是虫鸣鸟语、水声、和服的磨擦声。

再比如当客人进入茶室时,也没有 “请进” 的招呼声。主人事先将茶室小入口留一个 3 厘米的缝,即表示 “主人我已做好准备了,请您入席” 的意思。当客人们进入茶室以后,最后一位客人要将门稍稍用力地关上,发出 “啪” 的一声响,以此来通知主人 “我们已入席了,请您进行下一步工作吧。” 于是,主人静静地打开拉门,双方行真礼。至此,主客一直是无言的。这里演绎了日本神事(法会)的迎神的过程。即大神的来路是不明的,也可以理解为是不能盘问的;大神的面容是神圣的,不能直视。当然也就不能问候了。

约定礼是茶人们在多年的茶道实践中约定成俗的一些规则。比如,客人进入茶室后,将要展开的点茶技法的种类不是用语言来预告的,而是通过茶具不同式样的摆置情况来暗示的。如果壁龛上摆置有香盒就表示今天的添炭程序将省略;如果摆置有台子(黑漆茶具架),就知道将有行之行以上的点茶式。

在点茶时,根据点茶技法的种类不同,有的需要主人的助手上场。主人不是通过语言招呼他助手来,而是用竹水勺磕碰竹制盖置的声响对助手发出命令。助手听见 “哒!” 的一声响,便打开拉门跪行进来。

在添炭开始时,当主人拿起羽帚的瞬间,客人们就以首席客人为先,逐一地行次礼围拢至地炉周围。当添炭接近尾声,主人往地炉里添入最后一块炭(点碳)的瞬间,客人们就以末席客人为先开始逐地行次礼退回原位。

当客人想观赏香盒时,必须在主人将香盒盖上的瞬间提出请求:“请允许拜见香盒。” 如想观赏装茶粉的茶盒、茶勺时,必须在主人将清水罐的盖盖上的瞬间提出要求:“请允许拜见茶盒与茶勺。” 不适时地提出要求会使主人为难,使周围的人吃惊。

在用餐时,菜的种类是约定好了的。客人可以胸中有数地安排自己的胃口,比如,炖菜之后就会来酒,喝酒之后就会来咸菜等等。在用餐时主人一定要提出为客人添第三碗酱汤,而客人一定要谢绝。这是一个奇妙的环节。按一般的想法,这个动作索性取消好了。但是,在这种 “无用之用” 之中,主人表示了他的诚意,客人表现了他知足的美德。可以说,茶会就是礼仪教育的一堂课。

对于已约定好的程序、礼节要认真行使完成,不能推让。推让会使茶事杂乱,失去静谧感。比如,谁做首席客人、谁做末席客人,这在茶事举行的几天前就约定好了。至当日,首席客人要积极地携领其他客人,其他客人要积极地拥戴首席客人,每个人都要认真地完成本分的事情,不推让、不僭越。由此茶会才能进行得有礼有节。可以说,茶道是日本社会运作模式的演练场。

点茶的位置、顺序与动作

点茶中的礼法可归纳为三个要素:

  1. 位置。任何道具放置的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定,严谨至厘米,位置表现了茶道的空间之法。
  2. 顺序。温盏洗具点茶送茶的所有动作要按照规定的顺序逐一进行,不能改变。顺序表现了茶道的时间之法。
  3. 动作。点茶人的手臂从某一姿态移至另一姿态,从某一位置移至另一位置,茶道对其移动的路线有严格的规定。或曲线、或直线、或高、或低。动作包括了茶道的空间与时间两者之法。

榻榻米、料理、和服对茶道礼法的形成

那么,为什么会在日本产生这种严谨细密的礼法呢? 除在本文开头阐述过的因素之外,还与日本的居所、饮食、服饰有很大的关系。

先说居所,日本的气候温和,降雨量适度,草木资源丰富。古代日本人以草席为地面的铺设材料。这种习惯提炼的结果,便产生了榻榻米。茶道使用的榻榻米的尺寸为长 190 厘米、宽 95 厘米、厚 6 厘米,竖列有 62 个纹络。这样一来,茶室地面的每一个点,就都有了坐标。什么道具放在什么位置上,马上就可以测定出来。榻榻米的边缘是用黑布包裹起来的,这就把茶室的地面划分成了几个部分。里千家的礼法规定一张榻榻米上走 4 步,由右脚迈进,左脚迈出;跪姿的双膝要与黑缘平行,离黑缘 15 公分。可以说,榻榻米是日本礼法之母。

日本料理的主要烹饪法为煮、烤、拌。相对来说,菜品的块大,汤汁少,例如寿司、烤鱼、炖笋。这就给茶食礼法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日本烹饪界也为了进食礼仪的社会需求,不断改进烹饪方法。如:如何能一次将较多的食物送进嘴里,如何能使人在咀嚼时不出声、不用张嘴,挟菜时不使汤汁滴落在食案上等等。烹饪法与食礼相互补充、改进,从而形成日本了独特的茶食礼法。茶食礼法的禁忌是不能把用牙咬过的食物暴露于视线,因为每一块食物都是艺术品,都是有生命的。

日本的和服是由几块比较完整的布片连接缝制起来的。较之西服,裁剪下来的废布非常少。这是由于制作者出于对布料的敬畏,尽量保持布料的完整性的结果。专用于和服制作的布料的宽幅是 9 寸,标准的和服用 4 片布料缝制而成。由于和服的成衣没有曲线,很不合身,日本人在穿着过程中想出了很多办法,通常要使用 7 条袋子来固定。和服的前身由两片布搭在一起,稍不注意,腿便会露出来。又加之日本人起居不用桌椅,立起、跪下的动作幅度特别大,于是使得日本人对坐的方法十分注意。由此产生了跪坐的方式。这种方式不致使和服凌乱。茶道礼法中采用的跪坐的方法就是来自于日本日常生活礼仪。

茶礼的三要素:位置、顺序、动作

关于位置。在日本最有权威的古典茶书《南方录 墨引》中有一张示意图。图中解释了在台目榻榻米(标准榻榻米的四分之三)上放置茶道具的位置。从此图上可以得知,在放置道具的地方,茶人们将其分出许多个小格,由此产生了许多点,即坐标。 5 条虚线表示阳,6 条实线表示阴,再配上横践。那么,放道具部分就可得出 72 个小格。一张标准榻榻米就可得出 328 个小格。道具的设置,就有了严谨的理论基础。

还有一张墙根炉道具位置图。清水罐里装有水,属阴性,要压在两条阳线上,以此获得阴阳的调和。浓茶小罐里装有茶,属阳性,要放在阴域里,以此求得融洽。这种放置法是千利休发明的,一直流传至今。

接下来介绍一张添炭进行中的一个位置图。其中有以下几个重点:灰勺的柄一定要与榻榻米的边缘形成平行线;炭斗、釜环、香盒的中心点必须形成等边三角形;羽帚与地炉前沿之延长线之间必须留出能放下一个香盒的地方;火箸与羽帚对齐;添炭人的两膝要正对地炉。这些放置法是茶人们几百年来实践、探索的结果,是最科学、最合理的位置。在刚开始学习茶道时,主要是学习道具的放置法。位置对了,点茶的动作就能做到有条不紊。

关于顺序。在日本茶道里,十分重视到达结果的过程。要求做好每一个细小的动作,任何动作都要按规定好的顺序一步一步地完成。例如,客人进入茶室以后在壁龛前跪坐,将扇子放在膝前,向茶挂行一真礼,然后开始拜看茶挂。其顺序为:(1)先观赏画心上的禅语,阅读领会其字句的意思。如果此日的茶挂是禅画时,要先看画再看赞。之后看笔者的名字及印章。 (2) 欣赏锦眉部分的绢地花纹。 (3) 欣赏上隔水与下隔水的绢地花纹及裱褙的情况。 (4)欣赏天头与地头的花纹及配色情况。 (5) 最后欣赏轴头的造型。在拜看完茶挂之后,观赏壁龛上的花,之后看花瓶。最后综合地欣赏一下整个壁龛的布置手法,再行一礼,拜见壁龛的过程方告结束。整套动作要按部就班地进行,不能省略,不能颠倒。那种不读字画先看作者姓名、以作者的知名度来丈量艺术品价值的做法是茶道界极其反对的。

不仅在茶席上的动作有前有后,即使在人们看不见的茶厨里,每个动作也要有顺序。例如,点茶时有用茶巾擦碗的动作。按一般的概念,将碗擦干净就是了。但在茶道里,除擦碗的动作规定为擦三圈半之外,茶巾的折叠法也不能忽视。叠茶巾的动作分为 7 个步骤,初习茶道者都要从这里学起。像叠茶巾这样的在茶厨里的准备工作必须由点茶人本人来做。因为,在做这些动作的同时,可使点茶人有一个进入点茶三昧的精神准备过程。

关于动作。位置与顺序分别表现了茶道的空间与时间的礼法,那么融二者为一体的便是动作这一礼法要素。茶人的肢体从某一姿态转换为另一姿态,其过程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客人们入席时的行走路线。客人跪行进入茶室小入口之后,起立,向壁龛行进,贵人席是高贵的地方要右脚首先迈越其榻榻米的边缘。拜见完壁龛之后起立、转身,离开贵人席时要左脚首先迈出榻榻米的边缘。

拜见完壁龛之后起立、转身,离开贵人席时要左脚首先迈出榻榻米的边缘。之后去点茶席观赏风炉、茶釜等茶道具。点茶席也是高贵地方,要右脚上,左脚下。在有三位以上客人的情况下,为了不影响他人拜看壁龛,首席客人要在往来席上略坐片刻,称为借坐一下。然后正客、次客、末客依次落座。

再例如,在添炭的环节里有前后两次用羽毛笤帚扫去炉缘灰尘的动作。按一般想法,扫干净便是了,但在茶道里要按照严格的顺序执行。初扫为四下,先上后下,后扫为六下,先上后下。其前后不能颠倒,其次数不能增减。

综上所述,文化的根基决定了文化的表象。日本茶道借用从中国文化中汲取的诸多要素,浓缩地表达了日本民族的宗教信仰。茶道通过饮茶、赏具、迎客、送客等有形的活动,将神道教中的 “万物有灵”“一一敬畏” 之无形的概念物化、形象化。所以,日本茶道被日本人推举为是日本文化的代表。